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“振兴奶业发展苜蓿行动计划”以来,我国的苜蓿产业发展形势如雨后春笋,各地种植苜蓿的热潮此起彼伏,过去商品苜蓿种植面积不到20万亩,现在已经发展到200万亩,甚至单独项目达到20万亩的规模也屡见不鲜。
苜蓿产业的发展,对我国牛奶质量的提高,对减少牧草进口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但是由于各地在发展苜蓿时缺乏科学规划,苜蓿种植、耕作、加工所需的设备、品种不配套,以及农艺不配套,观念跟不上,在发展现代苜蓿产业中出现投入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,同时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以种植苜蓿为名圈地的现象。
在发展苜蓿产业中需要理清以下几个基本观念:一是苜蓿产业需要全产业链的各个节点协调。苜蓿从选地、整地、种地、收割、翻晒、打捆、捡拾、二次压缩、运输、深加工等都需要协调作战。二是苜蓿种植必须适度规模化。种植苜蓿收获的目的物是茎秆和叶片,这被称之为“营养体农业”。它与以收获籽实为目的“籽实体农业”有着本质的不同,需要更精细的田间管理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田间的“收、晾、打、拾、运、储”要比单纯的种植需要更精细的计划,而且受自然天气的限制更大。
因此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种植技术和装备,根据国情、省情、县情因地制宜发展苜蓿产业,才是最佳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