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|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息内容 |
|
|
|
|
|
牛利用的历史发展
|
|
|
水牛在中国南方驯化较早。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二处文化遗址的水牛遗骸,证明约 7000 年前中国东南滨海或沼泽地带,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;现除在云南偏远地方外 , 野水牛已绝迹。从古代文献看 , 甲骨文中有“沈牛”一词 , 被释为水牛的古称 , 汉代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也有此名词。现陈列在美国明尼亚波里斯美术馆的卧态水牛铜像,是周代文物。明代《凉州异物志》载“有水牛育于河中”,证明古代在今甘肃武威地区也有水牛,只因数目稀少,被视为珍异动物。 牦牛由野牦牛驯化而来。古代用牦牛尾毛制成的饰物称旄,常用作旌旗、枪矛和帽上的饰品。《书经·牧誓》载“右秉白旄”;《荀子·王制》说:“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,然而中国得而用之”,说明先秦时期牦牛产品已成为与西部地区商品交换的内容之一。《吕氏春秋》中“肉之美者 , ……牦象之肉” , 说明牦牛自古也供肉用。 牛利用的历史发展 牛在远古时代就被用作祭祀的牺牲。据古文献载,每次宰牛多达三四百头,多于羊和猪的数量。周代祭祀时牛羊猪三牲俱全称太牢(一说太牢是肥育牛的畜栏);如缺少牛牲,则称少牢,说明自古即以牛牲为上品。《礼记·王制》称:“祭天地之牛,角茧栗;宗庙之牛,角握;宾客之牛 , 角尺。”这是根据牛角的发育程度 , 判断牛的老幼,从而区别牛的等级。为了掌管国家所有的牛在祭祀、军用等方面的用途 , 周代设有“牛人”一职,汉以后曾发展成为专管养牛的行政设置。 |
|
|
发 布 者: |
山东惠丰牧业养殖繁育基地 |
添加时间: |
2011-3-11 |
点 击 数: |
3078 |
|
|
|
[上一条]对牛羊肉和禽类实行“场厂挂钩”的市场准入制度 [下一条]五峰镇农民挤牛乳和制造乳酪 |
|
|